防火防爆安全知識
第一節 燃燒、火災及爆炸基本知識
第一節 燃燒、火災及爆炸基本知識
關鍵詞
火災:凡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,稱為火災。
爆炸:是物質在瞬間以機械功的形式釋放出大量氣體和能量的現象。


一、燃燒的形成
燃燒是由可燃物、助燃物和火源這三個基本條件得相互作用而發生的。
二、火災的分類
A類火災:固體物質火災,一般在燃燒時能產生熱的灰燼。如木材、棉、毛、紙張火災等。
B類火災:液體火災和可熔化的固體物質火災,如汽油、瀝青、石蠟等
C類火災:氣體火災。指天然氣、甲烷、氫氣等。
D類火災:金屬火災。如鉀、鈉、鎂火災等。
三、火災爆炸的原因
三、火災爆炸的原因
1、物質原因
爐火、煙囪飛出的火星、點燃的煙頭、用火設備不良、電火花、機動車輛排出氣口噴出的火花、電焊、氣割的火花、雷擊時產生的熱量、化學反應放出的熱量等。
2、思想、管理上的原因
領導不夠重視,缺乏必要的防火安全規章制度或制度執行不嚴;
缺乏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工作;
操作者安全生產責任心不強,違章作業或缺乏安全防火知識;
設計和工藝不符合防火、防爆的要求等。
四、火災爆炸的危害
1、火災的危害
引起死亡、導致中毒、引起窒息、造成建筑物倒塌等。
2、爆炸的危害
爆炸碎片會造成較大范圍內的危害;沖擊波對周圍機械設備、建筑物的破壞作用并造成過人員傷亡;引起其他可燃物燃燒,造成火災;造成有毒有害物品的泄漏,引起急性中毒等。
第二節 防火防爆的安全措施
一、防止火災爆炸的基本要求
1、嚴守規程;2、嚴格動火管理;3、嚴格管理明火;4、避免摩擦撞擊引起火災和爆炸;5、消除電器火花;6、導除靜電;7、設備密閉;8、加強通風;9、充滿不燃氣體;10、裝阻火器;11、裝泄壓裝置


二、防止產生燃燒主要基本措施
1、消除著火源
2、控制可燃物:
以難燃或不燃物質代替可燃材料
降低可燃物質在空氣中的濃度;
防止可燃物的跑、冒、滴、漏,對那些相互作用能產生可燃氣體的物品加以隔離、分開存放等;
保持工作場地整潔,避免集聚雜物、垃圾;
易燃物的存放量和地點須符合法規和標準,并要遠離火源。
3、隔絕空氣
4、防止形成新的燃燒條件:設置阻火裝置。在車間或倉庫里筑防火墻或防火門,或建筑物之間留防火間距。
三、員工應遵守的防火防爆守則
具有一定的防火防爆知識,嚴格貫徹執行規章過制度,禁止違章作業。
應在指定的安全地點吸煙,嚴禁在工作場所和廠區內吸煙和亂扔煙頭。
使用、運輸、貯存易燃易爆物品時一定要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。
使用電氣設施不得帶故障運行,防止發生火災、爆炸事故。
工作現場禁止隨便動用明火;
應學會使用滅火工具和器材。
四、滅火基本方法
1、隔離法
將可燃物與著火源(火場)隔離開來,消除可燃物。
將可燃物與著火源(火場)隔離開來,消除可燃物。

2、冷卻法:將燃燒物的溫度降至著火點以下使燃燒停止,或者將臨近火場的可燃物溫度降低。用水或干冰進行降溫滅火。
3、窒息法:消除阻燃物,如空氣、氧氣或其他氧化劑。常用的措施有將滅火劑如二氧化碳、泡沫滅火劑等不燃氣體或液體,噴灑覆蓋在燃燒物的表面上,使之不與助燃物接觸。用惰性介質,水蒸氣充滿容器設備。用不燃或難燃材料捂蓋燃燒物等。
第三節 滅火器的使用和管理
關鍵詞:
滅火器:是指壓力作用下,將所裝填的滅火劑噴出,以撲救初期火災的小型滅火器具。
一、滅火器的適用范圍
水型滅火器適用于撲救A類物質,如木材、棉麻織物等的初期火災。
空氣泡沫滅火器適用于撲救B類物質.如汽油、煤油、柴油、油脂等的火災;也可用于A類物質的火災。
干粉滅火器適用于撲救A、B、C類物質.
鹵代烷滅火適用于撲救B、C 類物質。
二、滅火器的維護保養
1、泡沫滅火器的維修保養按規定定期進行檢查,泡沫低于25%時應換藥。
2、手提式1211滅火器的維修保養:放在取用方便、干燥的地方,每半年檢查一次滅火器的總重量,低于標明重量的9/10時,應灌藥充氣。
3、二氧化碳滅火器的維修保養:定期檢查重量,減少十分之一應補充灌裝。避免暴曬,存放溫度不得超過42度。
4、干粉滅火器的維修保養:防止受潮和日曬。每次使用后應重新裝粉和充氣。
三、滅火器的配置事項
消防器材應設置在明顯、便于取用的地點。且不得影響安全疏散;消防器材應設置穩固,且應有指示標志,消防器材不應設置在潮濕或強腐蝕性的地點,設置在室外的消防器材應有保護措施;消防器材不得設置在超過其使用溫度的地點(貯存溫度最高超過不得55度);消防器材實施掛牌明示,應標明器材名稱和定期檢查的記錄。手提式滅火器距地面最高1.5米,最低15cm。
第四節 危險化學品安全使用知識
關鍵詞:
化學品:是指化學單質、化合物和混合物,無論是天然的或人造的。如黃磷、酒精、甲苯等。
危險化學品:是指化學品中具有容易燃燒、爆炸、有毒有害及有腐蝕等特性,而且會對作業人員、設備設施、環境造成傷害或損害的化學品。


一、危險化學品的危害
1、對人體的危害:中毒。
影響呼吸系統、神經系統、血液系統、消化系統、泌尿系統、對骨骼、眼鏡、皮膚的損害,引起化學灼傷和職業性腫瘤等。
影響呼吸系統、神經系統、血液系統、消化系統、泌尿系統、對骨骼、眼鏡、皮膚的損害,引起化學灼傷和職業性腫瘤等。
2、引起火災和爆炸:機械設備、裝置、容器等爆炸產生的碎片會造成較大范圍內的危險;
沖擊波對周圍機械設備、建筑物產生破壞作用并造成人員傷亡;
引起其他可燃物燃燒,造成火災。
3、造成有毒有害物品的泄漏,引起急性中毒。
二、危險化學品進入人體的途徑
1、呼吸道侵入
2、從皮膚侵入
3、從消化道侵入
三、危險化學品急性中毒的預防
1、加強危險化學品倉庫管理人員的安全和技術教育;
2、遵守操作規程;3、做好個人衛生和個人防護。
四、急性中毒的現場救護
參加救護者,做好個人防護,佩戴防毒面具或氧氣呼吸器;
對于中毒引起呼吸、心跳停止的病人,根據情況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擠壓。
及時送醫院急救
五、灼傷的預防和急救處理
1、灼傷的預防
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,對易燃物品做好防火、防爆等安全工作;生產設備的操作自動化、密封化,并定期檢修;正確使用個人防護用品;倉庫設立急救的沖洗和中和物品等。
2、灼傷的急救處理:防止造成嚴重化學灼傷的最簡便、可靠的方法就是用大量水沖洗,然后用中和劑洗滌和濕敷。
六、危險化學品爆炸的預防
1、技術措施
防止形成燃爆的介質;防止產生著火源;正確安裝和使用防火防爆裝置等。
2、管理措施
經常對危險化學品使用和存放進行檢查,及時發現和整改隱患;
認真執行防火防爆管理規定和操作規程;
出入通道和消防通道不得被占用和堵塞;
保證有足夠數量的消防器材;
加強值班和檢查。
3、員工應遵守的規則
杜絕違章作業;嚴禁在工作場所和廠區內吸煙和亂扔煙頭;動用明火作業,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;按規定穿戴和使用防護用品、用具;電氣設備不得帶故障運行;掌握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急救措施。
第五節 安全疏散與自救方法
關鍵詞:
安全疏散:指人們能夠迅速、安全地撤出他們所在場所,以避免受到傷害。
一、人員密集場所的疏散
1、未發生火災爆炸事故前的預防措施
設置足夠的安全出口及疏塞通道,并有明顯標志;
安全出口不得鎖閉,通道及樓梯暢通無阻,不得堆放物質;
制定火災爆炸應急救援預案,并對所有人員按照各自職責,進行有關防火防爆的教育和演練。
2、發生火災爆炸事故時的應急疏散措施:有組織疏塞;及時、正確通報,防止混亂;疏塞掩護與引導;制止脫險者重返火場。
二、火場逃生急救方法
1、掌握自救預案
掌握逃生自救預案,熟悉所處環境;
積極參加生產經營單位的逃生、自救預案學習,參加必要的逃生、自救訓練及演練。
熟悉工作場所和宿舍逃生出口和疏散路線。
2、優先選擇最近的、最安全的疏散設施
樓房著火時,首先選擇安全疏散樓梯、普通樓梯,避免使用普通電梯。
3、采取自我保護和自救措施
被濃煙圍困,用濕毛巾等捂住口鼻。穿過煙霧區身體應盡量貼近地面或爬行,避免中毒和窒息。
身上衣服著火,應立即脫下衣服,就地翻滾。也可迅速跳入水中。
盡快利用各種手段報警或發出求救信號;夜間應打開電燈或手電筒向外報警。
如果被困到二層樓內,被煙火威脅,時間緊無條件采取任何自救辦法時,也可以跳樓逃生。在跳樓前,應先向地面拋一些棉被、床墊等柔軟物品,然后用手扒住窗臺或陽臺,身體下垂,自然下滑,使雙腳著落在柔軟物上如果被困于三層以上的樓層內,千萬不要往下跳,因距地面很高,容易造成重傷或死亡。
如果身上衣服著火,應立即脫下衣服,就地翻滾,將火撲滅;也可迅速跳入附近水中。